欢迎光临,了解微信小程序开发,就上易用通!

知乎精选:如何评价微信小程序开发附近的入口?

发布:2018-04-18 10:36浏览: 来源:网络 作者:cola

作者:Max狗

“ 公众平台新增‘附近的小程序’功能,微信用户通过打开附近的小程序可获取更多小程序提供的服务。运营者只需要填写自己企业或门店的地点信息,即可快速设置特定地点展示自己的小程序。”

近期,微信的附近的小程序功能开放,刷爆了互联网界的朋友圈。从微信诞生开始,这个打着“连接一切”的产品一直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颠覆着人们的认知。因为它太快了,好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远远的抛弃在身后,比如我。

强大的社交关系下,意味着用户收集的信息大多数是属于片段式的信息。每个用户的朋友圈还有他们的公众号,都是他们发挥自己才干的地方。优势发挥的,成王;劣势发挥的,随波逐流。在封闭媒体的构造下,片段式的信息也造就了无数的“意见领袖”。情感生活板块的如咪蒙,财经板块的如吴晓波,都成为这个市场上的“现象级产品”。中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也造就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但再大的人口红利,也支撑不了无数的“现象级产品”。如今,就算你的文笔比咪蒙还咪蒙,火的概率也是很低的。做内容是一门学问,往浅了写,有益于传播,但过浅的内容不容易造成共鸣;往深了写,有益于黏度,但过深的内容不容易造成传播;所以每一个环节,都是要注意的地方。如今,微信公众号作为最大的信息载体,每个月都在面临打开率下降的困扰。

下降的原因有三个:

  • 1.同一用户订阅同一类型的公众号过多,微信开放公众号粉丝迁移,实际上就是在做一种信息过滤。我认为微信官方并不想让用户接受太多无关的“碎片化信息”。因为一直到现在,微信在商业化的路上一直走的步履维艰。之前尝试的朋友圈广告,对于本地轻资产商户还比较有用;但是针对其他行业,有相当多的用户反应投放广告不精准的问题。这个也不能怪微信,因为和支付宝控制了生活中方方面面想比,微信对用户的了解还是太少。

  • 2.朋友圈广告的尝试。目前来说公众号,尤其是公众号。除了订阅栏,最大的入口就是朋友圈了。但是,哪怕是我这样的深度用户互联网业者,也不会每天去浏览朋友圈的信息。毕竟,朋友圈的信息就那么多,一旦增加了广告,用户的时间就被分割开了。所以公众号的阅读率降低,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朋友圈广告的影响。

  • 3.微信的使用场景一直在丰富。其实我一直在观察,为什么微信每推出一个功能,都要深思熟虑呢?比方说关于我那里接入充值手机话费,购买电影票,缴水电煤等等功能。其实我个人认为就是,微信官方不想在微信内增设太多功能,导致微信的用户的使用时间过于分散。从而影响在微信内做内容的自媒体业者的利益。一旦阅读率极速下降,势必会造成一些高手迅速转移。商人是精明的,如果微信过于工具化,那么内容这块的属性就必然降低。

但是,微信官方想不想让微信工具化呢?

想,这是必然的。其实互联网从业者都知道,百度公司的核心利润,就是来源于百度搜索。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强大的工具化背景。在所谓的“网站时代”,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搜索。所以百度搜索引擎工具化,一直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微信基于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以及其独有的传播性,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了网民的时间。如今的搜索引擎份额绝对还有,毕竟现在的科技还没有办法靠手机解决一切问题。但是说实话,现在国内网站的流量已经惨不忍睹。

与搜索引擎不同的是,社交软件的可替代性很高。

虽然微信目前在社交软件领域中属于绝对称霸的王者。但是后有美国上市的陌陌,以及最近非常火爆的探探。都足以说明,用户背叛你选择其他产品是非常容易的。社交产品与工具产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本质上依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两种。一种是熟人关系,另外一种是陌生人关系。

所以这也就是陌陌,探探官方口径吹嘘为“约炮神器”,背后的卖点就是陌生人关系。微信早些年的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网络上很多人晒在一个瓶子内聊天脱光了女网友的衣服,就是这个道理。

而不可替代的,是生活场景,是工具。

微信其实一直在探索并收集了解用户信息。虽然微信非常诚恳的开放了信用卡还款、水电煤、话费,以及小规模测试的“微粒贷”。但是最本质的原因是,微信对用户的了解不够。大家可以去生活周边了解下,大部分人对微信支付其实是没有很强信任感的。他们利用微信所参与的消费场景,大多数是生活类的小额支付。第三方支付调用银行卡的成本一直高企,我相信微信这种支付场景模式,哪怕提现需要手续费,这个业务应该在赔钱。那么,造成用户非常不信任微信,并且大多数是小额支付的原因是什么呢?

  • 1.微信支付的时间短,并且没有支付宝担保交易电商体系多年的沉淀。 
    微信支付的火爆确实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但与支付宝相比,微信支付的时间还是太短了。虽然微信一直在软件内添加工具类应用,但是用户的迁移成本还是很大。对于用户而言,已经绑定好信用卡并且源源不断扣费的支付宝,才是他们真正信赖的“钱包”。不要说信用卡,甚至很多人微信都不绑定银行卡。最多用来收发红包买买菜,仅此而已。消费场景过小。

  • 2.微信对微信业者的打压,以及个人隐私的侵犯,造成了很强的不信任感。 
    微商不知道是不是一个敏感话题,实际上在微信里面做社交生意的“纵深”是很深的。大家要相信一件事情就是,越是简单的东西,在往深的发展这条路越难。微信也确实如此。可以这么说,虽然没有官方的数据统计。微信支付里面占比支付通道以及流水最多的,应该就是微商群体了。我这里就不去强调微商是不是传销,毕竟在微信上经营的业态很多,我们要带着辩证思维去思考。但是微信却没有对得起流水贡献者,莫名奇妙的封号,以及封闭的申诉空间,会造成很多群体的不满。什么“微信支付钱被盗了”之类的话满天飞。不能说微信有点成长起来过河拆桥的意思,但事实也是。我一直强调,作为社交软件,如果时不时的伸出“第三只手”,那么给用户的感觉是非常不适。比如很多人很嫌弃的“老中医”,事实上大把人哪怕不买这相关产品,他们也喜欢加着他们的朋友圈进行观看。所以微信要真正获得用户的信任,应该把选择权给用户。个人隐私侵犯这事大家都经历过。比如前段时间,只要你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微信就会提醒你的手机出现“异常封号”。虽然操作解封的成本很低,但是这种不适感很容易蔓延全身。我有个朋友更夸张,和老婆发了句老婆我好想你想肏你,然后带一个JB图。结果也被封号了。他一气之下解绑了所有微信内的银行卡,从此不用微信消费任何东西。

所以,小程序的低门槛确实让人充满想象空间。可以看出,非工具化的应用,用户的背叛成本是很低的。如果你不用,我不用,我们圈子不用。完全会以一个很快的速度蔓延到另外一个社交产品。这也就是一向高冷的微信官方,推出这么一个优势功能的原因。附近的小程序,说的通俗一点,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微信第一次将自己的流量大门打开,输血给其他人。

我们现在聊引流,都是怎么聊怎么把流量引流进微信个人号,引流进微信公众号。但是很少有人探索,如何利用一些手段去让微信给流量。因为微信就没有给过流量。我观察了一下现在的附近的小程序流程,确实已经非常简单了。注册公众号认证提交,就有一整套的流程可以操作。生成的小程序还可以以很快的速度上线到附近。凭借小程序内的“卡券”能力,迅速利用微信的附近的小程序流量扶持吸店进客。而微信也间接的在完成从社交软件过度为生活场景,工具智能的转变。

综上所述,微信附近的小程序还有以下困难以及红利:

  • 1.线下推广的难度很大。虽然对于我们互联网从业者来说,提交一些工商资料属于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对于真正的中小型门店而言,这种学习成本还是太高。支付宝的地推团队一直很强,微信的地推团队一直很轻,所以这两家公司背后本质的文化就有所不同。大家可以去观察,虽然这几年微信支付的POS机一直外包给各种第三方支付公司进行联合推广。但是绝大部分的小型业态,他们都习惯放置一个个人二维码进行收款。商家学习成本以及线下推广,是微信设计附近小程序的最大问题。

  • 2.对于新型跨界创业者来说,这是真正O2O的机会。前段时间去开了个会,很多人问我未来微信的红利在哪里?其实我是这么说的,就目前来看,微信的红利期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历史就是这样,当你准备就绪的时候,你搭上顺风车,顺势而为;你没有搭上,成为浩瀚云烟。所以,这是每一个生意人都不得不面对的事情。我之前说过:目前微信对各种账号的封杀足以看出,要么未来转型非常白色的生意,要么结合O2O,但是O2O有一个问题就是流量成本用于对接线下,对于中小型业态来说,很痛苦。但是,微信推出附近的小程序,其实目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我虽然给你流量,但我给你的是“附近三公里”的流量。就是说,不会像之前公众号自己操作涨粉或者花钱买粉那样一夜之间遍布全国。但就是这“附近三公里”,也有非常多的玩法。前段时间我接触了一名美容院业者,她就是利用自己的小程序搭配自己的店铺。玩转社交玩的非常到位,将自己的生意经营的井井有条。

  • 3.用户的信任度和打开频次。因为我之前说过,其实大部分用户对微信不是很信任,从支付来说就略见一斑。小程序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那就是入口比较隐蔽。小程序的入口藏在发现的最下侧。基本上如果你不刻意去观察,其实很难找到这个入口。用户不信任,用户不打开。那么上面第二点所说的关于O2O实体店的红利,其实也就不复存在了。但是,在商业生活中,用户可以没有微信,但是不可能没有实体店。所以本质上,对于操作实体店结合互联网的跨界创业者来说,若微信附近的小程序有帮助,则用之;没帮助,则弃之。生意就是这样,我们不能将希望寄托给某一个人或者说某一个产品上。

至于微信小程序未来的走向,我会接着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