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了解微信小程序开发,就上易用通!

【新科技创业2017 】车来了:已经确定新一轮投资意向,即将推出开放平台

发布:2018-02-09 11:19浏览: 来源:网络 作者:tianshu

创业公司当下的每一个小小的进展,在未来都有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一大步。正式基于这样的初衷,我们一直都愿意持续关注、报道我们接触的创业公司的新进展。临近2017年底,我们也对我们此前报道、接触的一些初创公司进行了回访,并将他们2017的进展、2018年的规划、对行业的理解和判断进行整理,呈现给读者。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场外信息对于关注这家公司的读者同样具有价值,也是全面了解一家公司的重要信息之一,这个系列报道我们尽可能真实、完整的还原了被采访对象的表述,保留了被采访人的观点、用词、用语。因此报道的用语用词风格或与36氪此前正常报道略有差异;这些事实、观点也不一定代表36氪的认知和观点,36氪并不能为此背书;本系列的报道顺序仅为访谈完成顺序。

------------------------------------------------------------------------------

【新科技创业2017 】车来了:已经确定新一轮投资意向,即将推出开放平台

受访人:车来了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宋晓天

1、2017年公司在技术、产品、市场、商业化、融资、团队等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在过去四年,公司一直专注于公交实时查询领域。2017年,公司继续在公交实时查询领域进行拓展。

从总体用户量来说,APP总下载量已经近7000万,微信用户近800万,微信小程序用户200多万。2017年,车来了在银川、西安等多个城市上线,上线城市已近百个。

在和政府合作方面,车来了已经和10余个城市的政府进行大数据平台合作,包括嘉兴、佛山、重庆、中山、天津、深圳等。为当地公共交通的改善提供助力。

在商业化的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2017年,公司收益为5000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之前的媒体报道说车来了没有商业模式的断言。

在融资方面,车来了也将有新的投资注入。

 2、2017年公司在战略、重点业务、主推市场、技术路线等方向是是否发生过变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否取得了效果?

第一个改变是在与政府合作的大数据项目上,在2017年,我们为十余个城市提供大数据服务平台。

另外, 在2017年,车来了在已有的“等车”场景上进行了拓展,从“等车”场景变成了“上车”场景,在APP中上线了“能量馆”功能,提供给用户更多的服务和附加价值。根据车来了用户都是在等车或者乘坐公交时使用软件的场景,在内容上选择的是话题、活动、新闻头条、小说等,以及一些便民信息和优惠。能量馆上线不足两个月,目前的日活为50万左右。

 3、2018年公司在技术、产品、市场、商业化、融资、团队等方面有哪些规划?

第一,2018年,车来了会扩展更多的使用场景。在App已有的“能量馆”基础上,做更多尝试,增加想象空间,围绕原有使用场景,扩展出新的场景,以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长,产生更多价值和服务。

第二,商业化方面,仍然是公司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在过去的尝试中,车来了的商业化都集中在传统的互联网广告范畴之内,比如App开屏、push等。

在新的一年,公司会在OMO方向上做更多尝试,公交出行平台天生融合了线上和线下,同时利用我们的大数据优势,在位置广告的范围内,助力线下商业变现。

位置广告并不是车来了独创,但是车来了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用户数据的积累,有自己独特的优势。①车来了的用户流量更为集中,车来用户流量集中在一些物理和线上的位置点-公交站;②这些位置点价值高,大多集中于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的交叉点,本身同既有商业生态的需求匹配度高;③综合以上两点,车来了的位置广告流量导向更为集中,用户更为垂直,广告效果相对于地图类的位置广告效果更好。2017年车来了已经在天津进行试验验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新的一年,会面向全国进行拓展。

第三,我们将发挥技术平台优势,做开放平台,为整个公共出行产业做技术赋能。 在四年间上线了近100个城市,满足了超过7000万人的公交出行需求,积累了出色的服务能力和技术能力。在2018年,车来了希望开放其核心技术,提供标准接口和服务,共享给公共出行领域的其他企业和机构。根据用户的需求,比如校车、城际巴士、班车,或者救护车等公共出行领域的车辆都可以上线开放平台,以校车为例,父母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查询到校车的位置、到站时间等信息,不用再在寒风的路边焦急等待。

4、2018年公司是否会有一些里程碑节点,为什么会觉得这些重要,如果实现了会带给公司、行业哪些影响?做到这样的里程碑,大概会花费多少资金和资源,为什么这件事情会比较耗费资金和资源?

 初步规划,我们的开放平台将于2018年的3月15日正式上线。每一个项目的推广和传播,都不可避免地会去耗费资金和资源,但是通过车来了在公共出行领域的口碑,确立车来了在公共出行领域的标杆位置,能对同样在这个领域探索的其他企业和平台起到协助和赋能作用,尤其是对于没有那么多技术能力的公共出行领域的公司。当然也希望通过36氪的宣传支持,让更多的企业主动来联系我们的开放平台。

5、公司所在的行业,2017年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了哪些趋势?

在交通出行信息化领域,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在推动出行信息资源开放,支撑各类出行信息服务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鼓励开展出行服务、决策服务创新。所以有更多机构和组织积极投身于公共出行领域之中,促进了整个综合交通大数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商业化方面,整个行业的商业化重心必然会由传统的互联网广告转向OMO方向。即融合线上和线下,同时利用大数据优势,进行商业变现。而对于车来了来说,车来了在2017年已经和支付宝、口碑都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接下来的一年,车来了会在OMO模式下,在位置广告的范围内,助力线下商业变现。

 

6、认为2017年对行业影响最重大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

在车来了所在的公共出行领域,甚至可以更加细化到公交出行领域上,我们认为,2016年至2017年,发生的最大的事,是BAT的浅尝辄止。

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公共出行领域其自身特点和趋势决定的。①市场过于细分,对于BAT这样的大公司来说,并“不屑于”这样的细分市场。比如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都需要专门的商务和技术人员进行细致和系统地对接工作,但是BAT这样的大公司很难有这样的耐心来一点一点“死磕”。②如果单纯地对比每个城市,那么实际上,车来了在单点的投入上要多于BAT(人员、时间、技术等方面)。③类似于BAT这样的大公司的一个部门,他们的目标可能是要追求短平快效果的,所以,在公共出行这个相对特殊的领域,他们很难推行下去。④作为小公司,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可以成为公司进步的标尺,也都会被用户察觉到,并且及时得到反馈,但是对于BAT这样的大公司,单独的“小功能”并不足以对用户产生大幅度的体验提升。

BAT的浅尝辄止,既体现了公共出行领域的特点,也为公共出行领域接下来的竞争提供了参考方向。

 7、公司所处的赛道,2018年会发生哪些变化,有哪些利好的因素?会呈现什么样的竞争格局?核心的竞争力会是什么?

车来了所处的公共出行领域,已经开始有更多的人发现了这个赛道,从BAT进入就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个赛道的重视。而3亿人的出行市场巨大,车来了的崛起,也让更多大公司都看到了这个领域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潜质,所以,大公司入局,而很多投资人也在和车来了接触。可以说明的是,车来了下一轮的投资已经确定了。

这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大数据。比如车来了通过技术创新,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OD模型,推演出乘客公交全过程出行链,并进一步分析得出50多项指标和精细分析结果,这些指标和结果最终可以为新开或优化线路、加强重要客流集散站点、增加公交运力、改善公交枢纽场站布局提供依据和更好的保障。

8、2018年,最期待行业发生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

对于整个公共出行领域来说,我们期待全行业都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城市交通便捷、快速出行,打造智慧交通。

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公共出行领域的商业化方向上,我们最期待看到的,其实是我们所倡导的商业模式的变化,由聚焦的流量变化而导致的商业模式的改变,最终一定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变革。

关于接下来所要发生的变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