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了解微信小程序开发,就上易用通!

2011到2018,张小龙的产品思路是如何迭代的?

发布:2018-01-24 10:37浏览: 来源:网络 作者:tianshu

2011年10月

2011年10月,张小龙应母校华科大教师刘玉教授邀请,在华科大一间普通的自习室里,面对 20 多名慕名前来的学生做了一场长达 50 分钟左右的内部讲座。当时,微信 3.0 版本的“摇一摇”功能刚刚发布不久,在讲座中,他除了谈微信产品的设计理念,更多是揭秘“摇一摇”功能的研发过程和各种细节,以下演讲有删减:

其实,“摇一摇”更像是一种交往的体验,希望能为年轻人找到更多方法去和别人交往。

我们看看“摇一摇”这个功能,它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想用的人都会上瘾,说它和其它产品不一样。为什么会上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摇一摇”主页的图片很简单,只有一个画面。摇一下会有声音,就是来福枪的声音,这个声音听起来很刺激、很爽,然后还会有一个非常愉悦的声音出来,再然后会张开一下,出现一个裸体大卫雕像。可是那这一连串的组合为什么就很爽呢?

假如我让你做一个项目,做“摇手机找人”这个功能,这非常容易,但是你要做到让每个人一用这个功能就上瘾,这个是非常难的。

为什么摇一摇这个体验会让用户觉得爽?它有几个要素:画面很干净,用户很喜欢;“摇一摇”很刺激,用户很喜欢;画面张开以后,你也会很喜欢——所以说“摇一摇”这个动作本身,用户用起来也会很喜欢。

为什么在座的人会喜欢摇一摇这样一个操作?

如果你没有找女朋友,你就理解不了这个体验,因为这是一个性的暗示。“摇一摇”的声音,我选了一个来福枪的枪声,我觉得这声音很性感。同时从本质上来说,当你做这个“摇一摇”手势的动作,也是很色情的。

说这个和做这个没什么好羞愧的,大家都会觉得正常。这个枪声,是一种性感暗示!对于男性来说,它甚至有暴力这样的暗示,这都会让人觉得很爽!

那也是为什么男性小时候都喜欢玩枪的原因。这是比较色情的东西,这也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

性是人的最常见的一种驱动力,所以当一个东西的体验很符合人最本性的一个触动的话,那么用户就会很喜欢。

你会看到,“摇一摇”,有枪声,会张开再缩起来,这个动作其实也蛮色情的。我们制作这个“性感”动作的时候,还做了一个更色情的,但是色情的你看到的是色情,不色情的你看到的是不色情。

还有些人说这个画面看起来像一个可以一张一合的大柜子,很不好。然后我们告诉他,其实你可以把图片换一个你喜欢的:在“摇一摇”的时候,你点一下大卫的生殖器,是可以换图片的。

这个动作非常的黄,但是没有人会说他会很古怪,低俗,因为我用的是高雅的艺术。

别以为我在开玩笑,我是很正式的!“摇一摇”——就是这种用户体验,就是这种产品,很简单的,但我把它做成一种行为符号。

所谓行为符号就是,像发神经一样的,每天没事就摇。像我们说一个产品它能够流行开来是因为产品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可以让用户的行为变成可传播的符号。大家如果经常去想“摇一摇”这个动作,那这个动作本身就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可以传播的符号。我们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引导别人去想这个(“摇一摇”的)动作,去传播这个动作,那产品就能非常的牛。

我认为,我们的产品是目前在国内的产品设计中做得最前沿的,产品体验真正和动作结合起来的。

这说明了什么?你想要做产品或者想要实现一些想法的时候,如果只懂技术是不够的。我记得乔布斯说过,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会有那么多的灵感和想法?他就说,我建议你去试一下,试一下就可以了。

那我的建议是,至少抽出百分之三十的时间去接触其他的一些东西,那个是你将来灵感的产生地,在这里你会学到更多工作上的、技能上的能力。

2012年7月

2011到2018,张小龙的产品思路是如何迭代的?

2012年7月24日下午14:20到23:30,《腾讯大讲堂》的特别讲座,张小龙主讲了长达8小时20分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他把自己15年来关于产品的所有经验和心得一次性全部公开。

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素养

1、敏锐感知潮流变化。移动互联网产品会从相对匮乏时代进入相对富足时代,用户可以选择的产品会随时日流逝而日渐增加,产品终将成为一种时尚业。产品经理若是沉溺于各种新鲜玩意儿之中,追逐新奇,很可能错过真实的时代潮流,无法把握人群的真实需求。

2、放弃理性思维。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变化极快,传统的分析用户,调研市场,制定产品三年规划,在新的时代里已经落伍。人类群落本身也在迁移演变,产品经理更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表和分析,把握用户需求。产品经理永远都应该是文艺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3、海量的实践。尽管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没有任何人可以自称是领域内的专家。但是,这不意味着存在天降天才的可能。《异类》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同样适用于产品经理。他们需要超过千次的产品实践,才能称得上是了解产品设计,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博而不专的积累。美术、音乐、阅读、摄影、旅游等等文艺行为貌似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合格的产品经理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以此才能了解和认识大数量的人群,理解时代的审美,让自己的所思所感符合普通用户的思维范式。以此为基础,设计的产品才不会脱离人群。

5、负责的态度。拥有合适的方法论和合适的素养,成功的产品经理还应该有对自己和产品负责的态度,唯其如此,产品经理才能足够偏执,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抵挡住来自上级和绩效考核的压力,按照自己的意志不变形、不妥协地执行产品策划。

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原则

1、绝不考虑Web形态,一切考虑都基于APP。

2、产品优先级:

①有趣高于功能,产品必须有趣,必须Cool,才可能形成传播和口碑。

②功能高于交互,明确的功能满足明确的需求,用户不会在意炫酷交互效果。

③交互高于UI。便捷、快速的交互设计为先,围绕具体功能实现UI,而非有优质UI方案为此专门设立一个功能。

3、聚焦:一个APP只做一件事情,一个大而全的APP意味着全面的平庸。

4、永远一维化:让用户在一个维度里解决具体的问题,Twitter的Timeline就是一个好的范例。而类似Facebook、Path那样的滑出式菜单则是一个灾难,因为这使得产品拥有两个维度,加大了用户理解的困难。

5、保持主干清晰,枝干适度。产品的主要功能架构是产品的骨骼,它应该尽量保持简单、明了,不可以轻易变更,让用户无所适从。次要功能丰富主干,不可以喧宾夺主,尽量隐藏起来,而不要放在一级页面。

6、不要让用户选择。同一个页面之内,有多个入口;同一个功能,有多个实现方式;同一个界面,有多个展示方式。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痛苦而非享受,因为他们只会因此而感觉到困惑和恐惧。用户宁可采取重复操作漫长而固定的操作路径,也不愿意使用多变的快捷方式。

7、隐藏技术,永远展现简单的、人性化的、符合人类直觉的界面。开发不可以为了炫技而展示功能,产品不可以为了炫耀而功能堆砌。

8、拒绝个性化。除了依靠设计特色而立身的APP,换肤一类的个性化设计,除了让产品经理幻觉自己做了许多工作而自我满足之外,没有任何价值。它只能证明产品经理对自己的产品不自信,因为自信的产品经理凭借默认皮肤就可以满足用户。延伸开去,一个好的产品,其功能应该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无需为地区做特别定制化。

9、产品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性中的贪嗔痴,这是用户的痛点。能把握住之后,产品经理应该超越其上,用产品帮助人们得以解脱。

10、想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不去迎合上司,不去讨好用户,不去取悦自己。

11、分类!分类!分类!这是产品经理在确定产品主要功能构架之后,唯一应该为用户做的事情。分类无助于降低产品使用的难度,但是可以帮助用户认知产品和周边的世界。

12、永远围绕功能而做设计,永远不要倒过来做这件事情。

13、一个产品的基本功能不受用户认可,做加法也无济于事。

14、想不清楚一个功能点之前,宁可不做。

15、千万不要让用户在产品里“管理”什么。

2014年12月

在2014年12月11日上午的微信公开课PRO版上,张小龙以视频的形式进行了演讲。他首次对外完整阐述了微信公众号生态设计与规划,共提到了八点。

张小龙“鼓励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出现在微信的公众平台里面”,他提出的“希望”中值得注意:希望公众平台能够帮助人们消除地理的限制;希望能够消除中介;希望公众平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第一点,我们是希望能够鼓励有价值的服务

什么是有价值的服务?微信会严格控制很多内容,例如诱导用户去分享朋友圈的,涉及版权及H5游戏等,我们会一直把握一点,哪些内容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一些是没有价值的。

第二点,我们是希望公众平台能够帮助人们消除地理的限制

什么是有价值的服务?地理曾经是过去的一个商业上的一个重要因素。譬如说,一个商铺可能要找一个非常好的地段那么它才会有价值,但是移动互联网的人流其实不太依赖于一些地理位置的限制。

第三点,我们希望能够消除中介

消除中介可能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因为所有的商业可能都依赖于非常非常多中间的环节,但是自从做公众平台以后,我们是希望商家能够通过公众平台直接提供一种服务。那这种服务之所以有可能是因为如果商家也卷入到公众平台,消费者也卷入到公众平台,那么他们是可以互相连接起来的。

第四点,我们希望我们的系统是真正的去中心化的

对去中心化可能也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们的理解是说,微信不会提供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来给所有的公众平台方、第三方。相反,我们鼓励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组织自己的客户。

第五点,微信希望搭建一个生态系统

我们希望基于微信能搭建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我们自己把生态系统里面的每一块都给做了。

第六点 ,我们希望我们的公众平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很多朋友会说,微信的平台规则似乎不太明朗,或者说我们的规则不太清淅。我们并不认为一个规则100%很确定的系统就是一个好的系统。相反,我们认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是一个更加能够获得动态稳定的系统。所以,我们认为第三方跟我们一起来共同建造一个系统,而不是我们做好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七点,关于社交流量

大家会发现在微信里很少会提供一个中性化的流量入口 ,但是并不妨碍很多需要流量的场景应用能够被活跃起来。譬如说微信里的微信红包、微信游戏,甚至包括一些硬件相关的譬如运动类的手环。

第八点, 我们会说所有的考虑都会基于一个前提,就是用户价值第一

最终都必须把用户价值放在第一位,否则的话可能会损害到整个平台的健康。

2016年1月

2011到2018,张小龙的产品思路是如何迭代的?

2016年1月11日上午,在广州举行的“微信力量——微信公开课PRO版主论坛”上,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发表了他的首次公开演讲,讲述了他对微信产品逻辑的思考和态度。

在这次演讲中,他分享了微信的四个价值观,即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让创造发挥价值、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的、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

针对外界认为的微信平台的规则时常有变动的问题,张小龙很抱歉,他也表示,微信确实给不出一个特别明确的东西,因为微信自己也在变化。同时,他也分享了最底层的思考,就是“我们对待我们的产品和我们的平台,我们的自己价值观是什么样的?”

对外部来说,其实微信更希望的是平台有一些公平、公正的一些规则来对待用户。从平台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希望的是我们平台会提供无限种可能性给第三方去开发,而不是说我们一单一单的去谈很多的合作回来,甚至这个合作对用户是毫无价值的。

对于微信当前的挑战,张小龙表示:“我们现在更多的挑战不是在于说我们再多做多少事情,而是我们能够挡掉多少事情。”

对于微信对功能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张小龙总结到,系统要做这个事情只有两个方法:

一是没有特权的白名单;

二是如果这个需求普遍,就是有很多人有很强的需求,那么系统应该有一个规则来释放这个需求。

这场演讲中,张小龙还宣布不久将推出微信的应用号,后被证实为是小程序的“前身”。

2016年12月

在2016年12月28日微信公开课Pro版活动现场,张小龙首次公开解读“小程序”。他宣布小程序将于2017年1月9日正式和用户见面,同时他解释称,小程序就像PC时代的网站,不需要下载、安装,信息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需卸载。

当时张小龙就表示,小程序主要铺的是线下使用场景,比如在公交车站,你扫一下公交站牌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下一辆公交车到站的时间,你在汽车站,扫一下汽车站的二维码就可以购买车票,而不需要排长队。

小程序融合了PC时代搜索网站的优点和微信二维码的特性,但在手机上的体验要比搜索框更好,也不需要你为了获得一个服务而必须去关注这个公众号。

张小龙的观点是,小程序是满足用户一个特定的需求,这个需求必需是真实存在的。他的逻辑是:

在PC互联网的时代里面,改变世界的不是用更多的应用程序,而是更多的网站,也因此诞生了很多伟大的互联网公司。移动互联网时代,绝大多数的企业做手机端的APP,推荐用户下载他们的APP,但现实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用户使用了更便利的使用方式,但也是最繁琐的使用方式。用户只会用那么几个APP,而不是手机里装的那么多全部使用。

在PC时代,用户可以在网页间快速切换的。但是在智能手机时代,很多人打开浏览器的频率越来越低。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很多企业提出了一个挑战,智能手机时代反而没有像PC那个时代那么方便了。直到公众号出来后,大家会发现,它是比你开发APP更便捷的方式。

公众号的缺陷在于它是基于订阅和推送的关系。一个网站并不需要推送消息,但你都可以访问。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缺少一个有效的载体,反而不如PC时代方便。这样一种载体我认为是他拥有很强的需求,市场空白的一个地方。所以在我们构思小程序的时候,一直在想,它的位置、未知在哪里。

所以,张小龙说:“这样的一个使命应该是我们小程序实现的。我可以扫一下立即就获得它的信息。就像我们以前登陆网址,只是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登录网站。”

本质上,我们更希望用户在手机上的体验比网站好很多很多,比下载一个APP好很多很多。这就是小程序的本身定位所在。

张小龙在现场解答了观众疑问,内容大致如下:

小程序在微信里没有入口,因为微信是倡导去中心化结构的,更多的是希望小程序的启动来自于扫二维码;

也不存在需要通过应用商店去下载小程序;

小程序不能推送消息;

小程序不能分享到朋友圈,但能分享到微信群;

小程序现在并不能做成游戏;

用户能搜到小程序,但是我们可以极力限制它搜索的能力,避免它滥用;

会很轻量的提示附近的有哪些小程序;

2018年1月

当微信小程序跳一跳的DAU超过了1亿,他开始反思这款小游戏的外挂带来的影响:一方面,使用外挂得高分的朋友,别人很可能会对他的信任度下降;另一方面,外挂行为其实会破坏整个系统的规则,并且让规则立即变得失效,使用外挂得高分的人,对那些每天练习的人很不公平。

“跳一下”、“跳一下”只是一个很平静的过程而已。

关于产品的思考:

好的产品会自己说话

为什么会说“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事”?它是一个很放松的方法,它简单到让你可以有一个面对自己,一个最个人的时刻。

微信怎么做一个最好的工具?关键是做好对或错的选择

回顾一下微信到底是什么,微信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我之前说过微信是一个工具,到现在我还是这么认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做互联网上最好的工具,这个目标其实挺大,也挺难,因为我们确实只是希望做一个最好的工具,所以我们很少去谈平台,也很少谈生态,对用户来说平台是什么,生态是什么,他并不关心。

怎么样才能做到最好的工具?除了要有最专业的能力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很多决策,作为一个最好的工具,经常要做出一种选择,在你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你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但是那样做可能是利益最大化的,在对和错以及利益最大化方面我们经常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对微信来说,我们每天在做的选择里面都遵循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而不是说它是不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

关于对错,如果做产品只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可能会让我们的产品越走越偏,变成它里面只是一些利益的堆砌,这样我认为会失去产品更本质的东西。

尊重用户和个人,是微信必须坚持的

做好这样一个产品,可能我们需要很多专业的能力,以及对于一个事情的判断有很多,但是在产品之外,对微信来说,有一个价值点是我们所遵循的,就是尊重用户,尊重个人。

举个例子,我们在很多产品里面都会看到“您”这个字,但是在微信我们说不能对用户称“您”,而是“你”。我们并不需要用一个很尊敬的态度称呼用户,而是应该当朋友一样称呼,所以应该是一种很平等的关系,我们一旦对用户过于尊敬,那说明我们可能怀有目的,可能需要骗一点什么东西过来。

所以我们说尊重用户和尊重每一个个人,意味着我们可能把用户当做朋友,意味着我们必须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当然也意味着别的什么——我在这里可以简单罗列一些:也意味着我们不会去看用户的聊天记录,从微信第一个版本的时候,它的系统就是这样设计的。

当然我们也更加不会有其他一些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包括我们从来不会给用户发任何的骚扰信息。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大家在微信里面有没有收到过任何一条系统下发的营销信息,应该是没有的。

在尊重用户的层面来说,我觉得我们算是业绩做得最好的一个产品,当然它会体现到每一个小点里面,包括我们不发任何系统的推送,我们不去做任何诱导的行为,也包括我们不允许第三方做任何诱导用户的行为,甚至包括我们不想做太多的活动去感动你,然后带来一些流量。

关于“用完即走”

去年提到“用完即走”,我发现大家对于这个词有特别多的一些误解。我其实只说了上半句话,用完即走,但其实还有下半句话,走了还会回来。

用完即走的本质是任何一个工具都是帮助用户完成一个任务,越高的效率越好。当我们完成一个任务以后,我们当然希望用户能做别的事情,而不是一定耗在一个工具里。

比如说用微信,我们当然希望微信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帮助,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希望用户一直低效率地在微信里处理事情,如果他一天信息的处理要用两个小时,那我们应该帮助用户尽可能在两个小时之内处理完,而不是说一定要把两个小时的任务变成三个小时,让他在微信里花费更多的时间,我认为如果那样就不是一个用完即走的概念。

所以用完即走和用户再回来,其实并不矛盾,相反只有当一个用户在一个工具里用得很愉悦,用得很高效,他才会下一次回过头来使用这个工具。小程序也是这样的,小程序应该是帮助用户尽可能在短的时间里面完成一个任务,并且离开这个小程序,这样的话他才会有很好的体验,下一次他会继续回来用这样一个小程序。

关于“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的概念,微信作为一个具有平台属性的工具,它肯定会有一些平台性的内容,比如订阅号、小程序等,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种态度,即我们是怎么面对这样一些平台内容的。我们从很早以前就一直坚持我们的平台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我觉得“去中心化”与其说是平台的策略,还不如说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代表着我们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在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里,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大脑,我们认为这样一种系统的健壮度,可能会远远超过只有一个大脑来驱动的系统。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说,微信自己就是一个最大的App了,所以微信本身是不是就是一个“中心化”的存在?

我并不认为微信是一个“中心化”的存在,因为微信里面可能会提供非常非常多的服务,这些服务都是由不同的公司来提供的,微信只是一个提供服务的地方,并且微信并不给这些服务提供一个特别中心化的流量,而是由用户自己去发现。

微信平台一直想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我们不应该去影响各个服务的存在,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尽可能的让更有价值的服务自己能够浮现出来被用户找到,而不是我们去左右,这也是我们刚才说的去尊重用户的一个体现。所以之前的公众号,我们也是这样一个思路。

到目前为止,一个新的用户在微信里面,系统不会推荐他去订阅某一个公众号,将来也不会。同样的,对于小程序、小游戏来说,我们也希望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我们把选择的权力交给用户自己来做。这是关于“去中心化”的思考。

关于公众号的一些思考

我知道在座的朋友对于公众号、小程序会有很多的期待。我把大家对于公众号的几个期待,以及我们的行动简单的说一下。

第一件事,是关于大家很期待的App。

公众平台的发布后台其实是在PC里面的,这其实是挺奇怪的一件事情,因为微信是为手机而生的,我们对于PC版本很慎重,我们故意不去做重它,甚至在很早以前就说PC版本只是一个输入的地方而已,它不应该是一个特别独特的版本。但是对于公众平台的管理平台,我们把它做成了一个PC端平台。后来,当我们想要出的时候,我们反而会想,应该把电脑的东西直接移植过来,还是我们要针对手机平台单独设计一个更好的公众号的App?在这个点上我们纠结了特别长的时间。

当然,现在这个App我们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可能很快会对外发布出来。

第二件大家可能很关注事情,就是关于公众号赞赏的事情。

对赞赏这方面,我们在2017年跟苹果做了一些很好的合作,经过一些协调,我们很快会把“赞赏”恢复回来,并且我们会做一个很大的改动,就是对于赞赏来说,我们之前的赞赏其实是对一个公众号做赞赏,但其实这里的本质应该是对作者做赞赏才对。所以这里给大家一个思考,我们现在的赞赏对公众号这样一个行为,是对的吗?还是我们应该直接对公众号背后的作者赞赏?这是不是一回事。

在跟苹果这次协调里,反而让我们思考更多的东西,我们觉得要改造我们的作者体系。在之前公众号的体系里,我们并没有把作者当作一个独立的单元来对待。我们新的改版中,大家可以想象,将来在公众平台里,你会看到作者是一个独立的栏目,每个作者我们会看到他的介绍,看到他历史上曾经发表过的文章,一个作者可以对不同的号进行投稿,所以作者会被我们更加重视的重构一下。

另外一个也有很多人提出来“公众号只能写长文”,我觉得这与我们早期公众号没有做一个独立的APP有关,我们也会想有没有别的方式使我们在系统里面产生一些短的内容,这是我们在公众号体系里面下一步会做思考的问题。

第三件事情,有人问订阅号要不要做信息流?

很多人在讨论订阅号要不要做信息流的问题,你们觉得应该做吗?其实我们并没有想过要把订阅号作为一个所谓的信息流,订阅号只是大家订阅的一个集合,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应该去改善一个用户对于订阅的所有东西的阅读效率,对用户订阅的东西怎么样才能找到它,找到重点,这个是我们想要去做的。

关于小程序

它真的只是针对线下这样一个场景做的一种应用。

1)小程序作为新的平台,我们宁愿“先紧后松”

2)小程序是万事万物的一个表达语言

3)微信拥有最好的时间和机会来做这个事情

4)小程序不是专门为电商准备的

5)微信不会给小程序做中心化的导流入口

6)小程序跟App是两种不同的应用组织方式

关于小游戏

跳一跳发布以后,我看到很多用户的反馈,其中有一个反馈我觉得讲的特别有意思,很多人说跳一跳有毒,想把它给卸载了,我就很开心,因为他卸载不掉它,因为他也是根本不需要去安装的。

当然这个看起来好像引起用户的困惑了,因为他不玩了,居然没有办法卸载它,但其实这才是小程序本身的定义,就是你不用它就可以了,并不存在要把它卸载这回事,它并不需要你卸载。

我们希望在微信平台里面有很多高水平的小游戏,玩一个小游戏变成一个正经事,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浪费时间的事情。

关于企业微信

企业微信这里想要提的一点是,很多企业会提一个需求,我们怎么样通过企业微信接触到企业之外的客户,这些企业之外的客户目前都是在用微信?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需求,企业微信里面的员工怎么样通过企业微信去直接跟微信的客户发消息?我们最近正在做这样一个事情,就是让微信和企业微信之间的消息可以互通,也就是一个微信的用户加了一个企业微信的用户,但是在他看过来并不用区分微信的帐号到底是在微信里,还是在企业微信里,所以我们正在做这样一种消息的互通,希望通过这一点能帮助企业员工,给他们更强的能力,使得他不必再用个人微信号去添加一些微信的顾客、微信客户,而是用企业微信就可以做这样一个事情,这是关于企业微信下一步的展望。

微信下一步的重要计划:探索线下生活

我们下一步在微信里,可能会去做跟线上相反的另外一个事情,就是探索线下这样一个事情。其实探索线下我们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在微信刚出来的时候有一个探索线下的功能,叫附近的人。这是探索人,我们其实是更多希望能够把目光放到附近各式各样的生活设施里面去,探索下面的生活,所以2018年我们希望能做一些新的尝试,我认为探索线下的精彩生活,这是我们下一步想要尝试的一个方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